男子十三四岁称古代称呼为:舞勺

男子十三四岁称古代称古代十三四岁男子称呼为:舞勺。古代在对于二十四岁年龄的称呼上,古代十六岁成年,十五岁男子未加冠,女子未及笄,古代男子年龄的别称古代男子年龄的别称如下:一、赤子:初生的婴儿,二十岁,四十岁,”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,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。

1、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?

1、度:小儿初生之时。2、总角: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。3、金钗之年:女孩12岁。4、豆蔻: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“豆蔻年华”)。5、及笄[jī]:指女子15岁。6、志学之年:15岁。7、舞象之年:少年15~20岁。8、二八:16岁。9、破瓜、碧玉年华:女子16岁。

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,表示已成年。11、弱冠:古人20岁行冠礼,以示成年,但体犹未壮,故称“弱冠”。12、桃李年华:女子20岁。13、花信年华:女子24岁。14、而立(而立之年):30岁。15、半老徐娘:女子30岁。16、不惑(不惑之年):40岁为“不惑之年”。17、半百、知天命、知命之年:50岁。18、耳顺、耳顺之年、花甲之年:均指60岁。

2、古代对年龄如何称呼

2、束发:指15岁。3、弱冠:指20岁。4、而立:指30岁。5、不惑:指40岁。6、知命(半百):指50岁。7、花甲(耳顺):指60岁。8、古稀:指70岁。9、耄耋:指8090岁。10、期颐:百岁。常说的“而立之年”、“不惑之年”、“知命之年”,则来自于《论语·为政篇》的记载:“子曰: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
”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。但后人却常把“幼学”、“弱冠”等作为年龄称谓。扩展资料年龄称谓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,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。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,然后被沿用至今。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,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。

3、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

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,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,如:“弱冠”、“耄耋”等。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。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,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。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,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,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。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,“九十”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。

又人到暮年,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,故又称“冻梨”。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,如:人初生叫“婴儿”,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。婴可与膺通假,膺者胸也。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。七岁除叫做“悼”外,还叫“龆龀”也叫做“毁齿”,因为正是换牙时期,所以有此称呼。十五岁叫做“童”,“山无草木曰童”。古代十六岁成年,十五岁男子未加冠,女子未及笄。

4、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

古代年龄段的称呼如下:1、孩提:2~3岁的儿童。指代幼儿时期。2、垂髫:三四岁至七岁(女)、八岁(男)的儿童。3、总角:八岁(女)、九岁(男)至十四岁的少年。4、豆蔻: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“豆蔻年华”)。5、束发: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,因用为指代成童。

”6、及笄:女子15岁结发,用笄贯之,因此称女子15岁为‘及笄’,也称“既笄”。7、弱冠: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人,因为还没达到壮年,故称“弱冠”。8、而立:男子三十岁(立,“立身、立志”之意)。9、不惑:男子四十岁(不惑,“不迷惑、不糊涂”之意)。10、知命:男子五十岁(知命,“知天命”之意)。11、花甲、耳顺:六十岁。

5、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

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如下:1、0岁: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。赤子、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。2、1岁: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。周晬指婴儿周岁。3、2岁: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(23岁的儿童)。4、8岁: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,形状似羊角,(“总”为聚拢的意思)故称“总角”。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。始龀、髫年女孩七岁。

5、10岁: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“幼学”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6、13岁:豆蔻指女子十三岁,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。7、15岁:及笄指女子成年,笄,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,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,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,表示已经成年。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,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。

6、古代在对于二十四岁年龄的称呼上,都有那些称呼方式?

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直接都称呼为弱冠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人,因为还没达到壮年,故称“弱冠”。幼学之年.10岁舞勺之年.13岁志学之年.15岁(单髻.及髻.抓髻.)而立.壮室之年.30岁强仕之年.春秋鼎盛.40岁艾老.服官政.50岁杖乡之年.耆年.60岁杖国之年.致仕之年.70岁杖朝之年.80岁齯齿.鲐背.冻梨.黄发.90岁。

二十而四或者年过弱冠。24岁,是学生。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直接都称呼为弱冠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人,因为还没达到壮年,故称“弱冠”。古时候,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,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,要为他们举行一次“成人礼”的仪式。男行冠礼,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,谓之“结发”,然后再戴上帽子,在《说文》里:冠,弁冕之总名也。

7、男人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比如古稀

襁褓:不满周岁。孩提:两至三岁。始龀、髫年:女孩七岁。始龀、龆年:男孩八岁。说明: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“龀”,“龆年”或“髫年”。总角:幼年泛称。垂髻之年:指儿童。(古代小孩头发下垂,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。)黄口:十岁以下。幼学:十岁。(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“幼学”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

豆蔻年华:女子十三岁。志学:十五岁。(《论语》: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)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(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”)碧玉年华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岁。(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二八纪年,谓十六岁,多用于女子。)弱冠:二十岁。(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二十曰弱冠。”)桃李年华:女子二十岁。花信年华:女子二十四岁。

8、古代男子年龄的别称

古代男子年龄的别称如下:一、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孔颖达疏:“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(小孩子生出来是红色的,所以叫赤子。)二、襁褓:亦作“襁保”、“强葆”,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。三、龆龀:儿童换齿。即指七八岁的儿童。四、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,因此以“垂髫”指童年或儿童。五、幼学:10岁。

”郑玄注:“名曰幼,时始可学也。”后因称十岁为“幼学之年”。六、束发:男子15岁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以为成童的代称。七、弱冠:男子20岁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二十曰弱,冠。”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,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。八、而立:30岁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三十而立。”后因称30岁为“而立”之年。九、不惑:40岁。

9、二十岁,三十岁,四十岁,五十岁在古代分别叫什么

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、年逾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大衍之年50岁。不满周岁-襁褓23岁-孩提女孩7岁-年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,约七、八岁左右幼年总称-总角10岁以下-黄口13-15岁-舞勺之年“勺”是古代的一种舞蹈15-20岁-舞象之年“舞象”是一种武术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。

男子20岁叫弱冠,古代男子20岁叫作“弱”,这时就要行“冠礼”,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。“弱冠”即年满20岁的男子。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。女子20岁叫桃李年华。男子30岁叫而立之年,而立是男子三十岁(立,“立身、立志”之意)。女子30岁叫半老徐娘。40岁叫不惑之年,50岁叫知命之年。另外,60岁叫耳顺、耳顺之年、还历之年、花甲之。

10、男子十三四岁称古代称

古代十三四岁男子称呼为:舞勺。舞勺之年就是指少年十三至十四岁,《礼记.内则》: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。勺是一种乐舞,古未成童者习之,舞勺指的就是未成童者学习勺舞。还有一个差不多的词语是“舞象”,指的是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少年,其他年龄段的称谓:古代八九岁的少年称为总角,因为这一时期的少年会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一个结,形如羊角,故名总角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获嘉县林达网络有限公司 » 男子十三四岁称古代称呼为:舞勺

相关文章